|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 
        |
| 
             科目代码及名称  | 
            
             考试大纲   | 
        
| 
             23经济学基础 
  | 
            
             一、 考试目的与要求  考试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反映他们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能力。 二、 试卷结构(满分150分)          题型比例:                     客观题   约100分                                       1.概念                   约20分                                  2.选择题                 约60分               3. 判断题                 约20分 主观题   约50分            1. 简答题                 约30分          2. 论述题                 约2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考试内容        经济学十大原理内容  考试要求      1.理解: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涵义;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如何相关;      2.掌握:外部性、市场失灵;      3.熟练掌握:市场失灵的两个原因。 (二)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考试内容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1.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差异;     2.掌握:比较优势;     3.熟练掌握:为什么经济学家反对限制各国之间贸易的政策。 (三)  供给、需求和市场力量 考试内容      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考试要求     1.了解:市场中价格的作用;     2.理解:过剩、竞争市场;     3.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 ;     4.熟练掌握: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四)  弹性及其应用 考试内容      供给、需求与弹性 考试要求     1.了解: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     2.理解: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无弹性涵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3.掌握: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四个因素;     4.熟练掌握: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五)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考试内容       税收归宿、税收分配 考试要求     1.了解:价格上、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向卖者征税与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2.掌握:税收归宿;     3.熟练掌握:决定税收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分配的因素。 (六)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考试内容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考试要求     1.了解: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内涵;     2.理解:市场均衡状态;     3.掌握:福利经济学、效率;     4.熟练掌握:市场失灵与市场结果无效率     (七)应用:赋税的代价 考试内容       税收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无谓损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考试要求     1.了解: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2.理解: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     3.掌握:无谓损失;     4.熟练掌握: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变动及原因。    (八) 应用:国际贸易     考试内容       国家贸易主要观点、关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考试要求     1.掌握:支持贸易限制的五种观点;     2.熟练掌握:关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九)  外部性 考试内容       外部性、科斯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2.理解: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3.熟练掌握:科斯定理。 (十)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考试内容        公共物品、公共资源 考试要求     1.了解:搭便车问题;公地悲剧;     2.理解:公共资源、成本——利益分析、私人物品;人们在没有政府干预下的公共资源消费;       3.掌握:公共物品。 (十一)生产成本 考试内容       企业生产成本 考试要求         1.了解:企业总收益、利润和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模不经济、隐性成本、边际成本、边际产量;     3.掌握:企业的平均总成本曲线在短期与长期中如何不同及成因。     (十二)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考试内容      市场供给曲线特征、边际成本 考试要求     1.了解: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供给曲线;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2.理解:沉没成本、边际收益;     3.掌握:市场供给曲线是在短期更有弹性还是在长期更有弹性及原因;     4.熟练掌握:企业的价格是在短期中、长期中,还是在这两个时期中都等于边际成本?解释原因。 (十三) 垄断 考试内容       自然垄断、价格歧视、对垄断的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了解:垄断者的生产与定价决策;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2.理解:为什么垄断者的边际收益小于其物品的价格?边际收益能成为负的吗?解释原因;     3.掌握:自然垄断、价格歧视;     4.熟练掌握:当管制者命令一个自然垄断者必须设定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会产生两个什么问题? 
 (十四) 一国收入的衡量 考试内容       GDP的组成及理解;净出口、政府购买、GDP平减指数 考试要求         1.了解:真实GDP与名义GDP和GDP平减指数的计算;     2.理解:GDP的组成部分;净出口、政府购买、GDP平减指数;     3.掌握:为什么高GDP是合意的,举出一个增加了GDP但是并不合意的例子。 (十五) 生活费用的衡量 考试内容       真实利率、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特定产品价格上升对消费物价指数、GDP的影响 考试要求     1.了解:消费物价指数(CPI)的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及编制;     2.理解: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的涵义及相关性、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     3.掌握:特定产品价格上升对消费物价指数、GDP影响的异同及原因。 (十六) 生产与增长  考试内容       生产率的四个决定因素;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方式;关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考试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      2.理解:追赶效应;人力资本;人口增长率如何影响人均GDP的水平;     3.掌握:生产率的四个决定因素;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方式;     4.熟练掌握:取消关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十七)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考试内容       共同基金、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挤出、金融中介机构的内涵及金融体系的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金融市场;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2.理解:共同基金、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挤出、金融中介机构;     3.掌握:金融体系的作用。 (十八)  基本金融工具 考试内容       现值、风险厌恶、有效市场假说、基本面分析、市场风险 考试要求     1.了解:企业特有风险、市场非理性、随机行走     2.理解:现值、风险厌恶、有效市场假说     3.掌握:基本面分析、市场风险 (十九)  失业 考试内容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考试要求     1.了解:失业的衡量;     2.理解:效率工资理论、丧失信心的工人、效率工资;失业在正常情况下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及原因;最低工资法能更好地解释青少年的失业还是大学生业生的失业及原因;     3.掌握: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4.熟练掌握:为什么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 (二十) 货币制度 考试内容       货币的种类、控制货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货币政策 考试要求     1.了解:货币的种类、控制货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2.理解:货币的职能、美联储的货币工具、货币乘数;美联储想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给,如何操作;     3.掌握: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货币政策;     4.熟练掌握:当美联储提高法定准备金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动。 (二十一)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考试内容       通货膨胀税、货币中性、古典二分法;通货膨胀比预期低,债务人和债权人谁更受益及原因;费雪效应 考试要求     1.了解: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2.理解:通货膨胀税、货币中性、古典二分法;通货膨胀比预期低,债务人和债权人谁更受益及原因     3.掌握:费雪效应     4.熟练掌握:根据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是如何影响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的 (二十二) 总需求与总供给 考试内容       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及规律 考试要求     1.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     2.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滞胀;     3.掌握: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参考书目:   《经济学基础》(第五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