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在考研院校选择,以及在看学校的招生信息时,需要尤其注意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推免人数,招生人数少而推免人数多的,往往会建议大家避开,因为风险大。有的人会觉得逐渐上升的推免人数抢占了考研人的名额,真的是这样吗?该怎样看待和理解呢?
推免即对于部分优秀学生,不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进行复试录取的招生政策。推免和保研实质上是一个东西,推免生在高校中也会更受导师的青睐,究其根本是因为从宏观上来说,推免生的生源质量高。
推免的名额和本科院校的院校实力相关,越是好的高校推免名额越多,清华北大甚至可以达到50%,而较差的可能全院也就1个2个,主要是按照985>211>双非的这样一个规律进行名额递减。而获取推免资格的学生又更是3年成绩都要非常的优秀,除了成绩还有科研和比赛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学校都会要求发表论文。这使得推免生在本科期间就展示了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和实力,一定的科研基础,名校推免生更是优中选优。很多老师认为,这样选出来的学生比一场考试选出来更加的全面,综合实力更强。
在面对推免生和考研生的争议上,有一个985高校的教授激动的说到:“我是有数据的,做了5年的对比的,最后我拿数据说话,彻底说服学校,我们这个专业现在全都是推免生。关键是天资与研究能力,基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你用一下就知道了。考试上来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很明显并不适合做研究,你能感到4年他们核心就是准备了这个研究生考试,在专业的素养上差距悬殊,你能想象有些人都不会基础的实验吗?不是学校没有,不做,而是不考。”
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不同,读研究生很多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给自己镀金好找工作,有的是想搞研究。研究生教育的公平性,更多体现在给予有潜力的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以“研”为准绳,需要解决未知的问题,不再是只“吸收和学习”知识,而是要“生产”知识,实现身份的转变。很多人会觉得不公平,保研的未必能够考过考研的,是因为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抱着“唯分数论”的出发点去的,高校老师更青睐有科研意愿和能力的人。
但是,宏观上的比较对于个人来说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要因此觉得“自己”就一定比保研的人差了而低落羞愧,你需要的只不过是弥补过往荒废的时间,尽可能的证明自己。虽然我们看到了推免人数的上升,但是实际数据却是,基本维持在12-14%,绝大部分还是统考读的研究生。推免生有推免生应有的待遇,考研人仍然能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才是公平。即便是考名校,也有规定推免最多只能是50%,这是教育部划的一道红线,也是考研人的机会。
新祥旭希望帮助每个有梦想的人实现他们的名校梦,我们接触了很多想考北大清华的考生,看到了三本考生的逆袭,这就是一对一成就的最佳展现。大班教学仍然想流水线生产一样,高度同质化的教学和产出,很难适应现在高校的综合要求,新祥旭一对一定制,根据目标院校来,专业的学长学姐针对性教学,在科研学术方面也进行分享,使你真正的改善整体能力,获得导师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