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从2011年9 月起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本专业凭借多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积累和优势,借鉴专业型
硕士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国家意志,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的一线坚定国家的立场。其次,通过聘请大批在传媒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介领袖及资深记者参与教育教学培养,为学生带来业内最新动态。第三,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全空间的实践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第四,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与本学院其他专业资源共享,在新闻实践教育等方面实行联合培养。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全球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之一,今年本专业将研究方向调整为三个,分别是:国际新闻实务、新媒体实务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顺应国家新闻传播领域对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传播发展趋势,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力培养打造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体系、具备全媒体素养、专业实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国际新闻传播、融合媒体以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技能,拥有互联网思维和敏锐洞察力,洞悉国际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技术发展前沿。
毕业生适合在主流新闻媒体、融媒体传播平台、网络传播媒体及其它新闻传播机构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也适合在党政机关和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1.国际新闻实务方向
新闻与传播专业全球新闻传播实务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新闻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新闻采编,电视新闻,电视创作实务,电视节目形态,视听语言,融合新闻学,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公共外交,全球传播理论,国际新闻史论,国际新闻业务等。
2.新媒体实务方向
新媒体实务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新闻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新闻采编,电视创作实务,融合新闻学,新媒体编辑,视听新媒体,数字新媒体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虚拟现实创作,人工智能技术等。
3.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新闻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新闻采编,电视创作实务,纪录片创作,出镜报道,融合新闻学,新媒体编辑等。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者,本专业教师梯队搭建完善,其中 33 位教授;6 位副教授,理论学养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
本专业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本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专业师资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丰硕,办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拥有多个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重大委托项目。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视新闻研究、视听语言研究、电视传播专题研究、电视创作实务、融合新闻实务、节目策划研究、媒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等。
2.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智慧融媒体实验室,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需求,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面向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作为双一流学科的重点专业,本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型、全媒型的新型传媒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毕业生获多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
4.学术交流
本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除国内各级别学术会议外,研究生还参与到各类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主流媒体、地方新闻媒体机构、互联网媒体机构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任职于各级企事业单位、传媒文化公司、文化创意行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