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于 2004 年设置,面向传媒领域研究计算机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数据科学与传媒大数据技术、智能媒体计算、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以及人机交互与虚拟仿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 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CNGI 专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科研项目等,成功培育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继续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研究、开发、传播或管理工作。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较好地学习与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学风严谨,有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研究领域,特别是计算机和传媒交叉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使用英文进行学术写作、交流。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为促进传媒行业及相关领域计算机理论研究以及技术与应用开发方面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1.数据科学与传媒大数据技术
数据科学与传媒大数据技术方向旨在从大数据应用的三个主要层面(即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大数据应用中的各种典型问题的解决办法,实际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将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能够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高层次人才。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科学基础理论与算法,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计算,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和新技术;面向传媒领域大数据和行业应用,研究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音视频处理、融媒体智能编目与检索技术等。
2.智能媒体计算
智能媒体计算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智能信息科学、数字媒体信息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媒体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或新兴融媒体领域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工作能力;具有使用智能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融合媒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先进的数字媒体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融合媒体资产管理,新闻智能处理(机器自动写作、新闻推荐、知识图谱、传播影响力分析等),电台与电视台业务综合管理,媒体大数据计算,音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剧本创作系统与剧本分析等。
3.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
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分布式系统、云计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基于云的软件服务、云安全的管理与维护,具备独立研究、开发或维护,甚至自主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有限元云计算系统研发及安全加固;高级持续威胁入侵方法和技术研究;大数据媒体信息分析技术;云系统可靠性形式化验证技术等。
4.人机交互与虚拟仿真
人机交互与仿真技术方向是融合了人机交互、仿真技术、游戏软件设计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多层次、多平台和多领域的人机交互与虚拟仿真设计与开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仿真训练和教育型游戏的设计与项目开发能力。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机交互技术,仿真技术,艺术创意及仿真训练,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图形渲染与增强现实技术和教育型游戏的设计理论等。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数据科学与传媒大数据技术、智能媒体计算、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和人机交互与虚拟仿真的研究工作,其中有 8 位教授、12 位副教授。
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课题 40 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主要项目包括:
➢ 有限元云计算系统研发及安全加固
➢ 高级持续威胁入侵方法和技术研究
➢ 基于社会计算的下一代 Web 理论和应用研究
➢ 融媒体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 图像取证鲁棒性和安全性研究
➢ 声音情感识别技术研究
➢ 基于 FPGA 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图像识别技术研究
➢ PH 分布与热点新闻事件相关性研究
➢ 大数据多语种新闻分析技术
➢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个性化推荐的关键技术研究
➢ 基于 P2P 的内容存取和版权保护 DRM 关键技术
➢ 神经网络稀疏化算法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一项:“基于国产密码的
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监管体系及标准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三项:“支持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资源传播呈现及整合”、“分布式 3D 渲染系统”、“富媒体资源标引、检索及自适应并行分层格式转换技术研究”
➢ 中央文化产业基金子课题一项:“媒介融合传播效果评估系统研发”
➢ 文化部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一项:“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与打印技术的工艺美术品快速设计与生产定型的技术研究”
➢ 面向复杂数据的粒神经网络模型及其泛化能力的研究
➢ 基于计算智能与粒计算的多源数据泛化系统建模分析与研究
➢ 中国剧本数据库构建及大数据智能剧本创作系统研究
➢ 海量异构数据集成及面向服务的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
➢ 立体视觉资源存储与智能检索关键技术研究
➢ 网络音乐资源聚合行销及制播关键技术研究
➢ 排演档期智能优化匹配技术研究
➢ 基于类脑知识图谱的中文新闻自动生成
➢ 基于大数据的微视频主题推送及效果评估系统
➢ 基于计算智能与粒计算的管理决策模型分析与研究横向及其他项目包括:
➢ 新华社新媒体标准体系编制、监测服务平台及 CNAS 体系建设
➢ 新闻行业元数据技术标准监测业务示范平台建设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
➢ 少年儿童普通话语音训练评测技术研究➢ 视频通信系统网络通信测试
➢ 基于音乐认知理论的网络音乐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 基于图论的网络性能研究
➢ 互联网络设计中的可靠性研究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外语语言基础。
专业必修课程:矩阵论、随机过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专业必修课(至少选 2 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实践、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
学术写作课程: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
方法类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现代软件工程。
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 1 门):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语义网、大数据系统构建技术、舆情分析与社会计算、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物联网技术、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游戏策划、动画技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语义网、大数据系统构建技术、舆情分析与社会计算、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动画技术、游戏策划。
2.科研平台
学生入学即可加入导师实验室团队,参与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提升个人学术研究及项目开发能力。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导师科研实力强,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本专业教师团队在 IEEE TIFS、IEEE SPL、IET-Image Processing、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ICIP、ICME、PCM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其中 SCI 检索二十余篇,单篇被引最高一百三十二次,被 IEEE Trans.和 IJCV 等顶级期刊论文它引四十余次。编写教程、专著多本,获软件著作权二十多项、发明专利二十多项。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以及其它省部级奖励等。
4.学术交流
每年都有多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2019 年 6 月学院承办第 18 届 IEEE/ACIS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国际会议,本专业导师多人作为分会主席,多名研究生做论文宣讲。学院也经常邀请来自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来校研讨交流,师生们积极参与。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院硕士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率达 100%。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传媒、银行、通信、金融等领域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互联网公司,也有小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软件系统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