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完整真题与分析,细节干货

新祥旭丁老师 / 2017-11-06

 传播学原理635

今年去掉了往年的名词解释,变成了简单,看上去都是书本的知识,但是传播学原理分数出来大家都不是很理想,感觉是很容易,我全都写出来了,估分130,结果只有100出头,今年考高分的同学,传播学原理也是100出头。传播学原理要考优秀的分数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跨专业的同学,而且交大的原理一直分数压的比较低,理论基础差的同学也奉劝大家早早准备。分数不理想大部分问题在于你的答题逻辑和你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全面理解。我下面分别做了一个题目给大家参考。
一、        简答题(每题15分)
(一)        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
(二)        语义三角图
1.        语义三角的溯源
对语义三角关系的探究是针对以往研究中在讨论语言与现实关系的时候往往采取二维方式,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不能说明二者关系实质,他们认为语言与万事万物都是有紧密联系的,语言、符号是有意义的。例如早期的德国学者弗雷格就提出了符号(symbol)、指称(refer)、意义(sense)这样的三角关系。著名语言学家皮尔斯也提出了客体、解释因素、表现体的三角图式,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奥格登和理查兹的语义三角图。
2.        奥格登与瑞恰兹的语义三角图主要内容
美国学者奥格登和瑞恰兹在他们的著作《意义之意义》中,奥格登和理查兹认为索绪尔对语言进行二元分析是一个错误,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语义三角图。他们把有关语言的三个概念,即思想(或概念)、指说对象(或所指)、符号(或词性),构成一个三角形。对三者来说,意义可以分为符号意义、指说对象意义、受者理解意义。在这个语义三角图中,解释者的思想或概念与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有着直接联系,符号是思想的表达,思想或概念正式对所指对象的反映,而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因为符号的意义是人赋予的,例如苹果也可以是apple,它们指涉的是同一对象,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语义三角图中也通过实线和虚线表明了三者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
3.        理论意义
“语义三角”首次明确地把符号、客观事物、思想或概念三个要素用三角形形象地联系了起来,指出了思想或概念是指示所指物的,也就是反映一定对象的,并直观地说明了三者的关系。语义三角理论一方面阐明了词语意义发生的过程性,它向人们展示了词语意义的符号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影响和左右词语意义化过程中的社会和心理变量,说明了词语意义中稳定与不稳定的两重性;第三,它澄清了人们对词语意义存在于符号之内的惯性错误认识。语义三角理论峰起的同时及以后,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语义三角理论,都使诸多语言学家在语言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探讨更深入。语义三角学图为现代语义学和符号学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和重要贡献。(15分的简答题,但是就算你全部写上《传播学原理》书上给出的知识也只能包括定义部分,也就是说最多也就是7-10分,而介绍一个完整的理论应该包括它的溯源、提出者、主要内容、理论作用等,比较宏达的理论还包括一些背景、假设和发展变化等,但是这里是简答题,分主要的三部分应该够了。所以这也是许多人觉得题目很简单,自己全部都答出来了,但是分数却很一般的原因。这种完整的答题逻辑是你必须训练的,也是最后决定你能够考出优异成绩的直接原因。)

二、        论述(每题30分)
(一)        议程设置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阐述。
(二)        培养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阐述。
(三)        媒介融合,结合实际分析阐述。
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早期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媒介类型进行的合作与联盟。不同媒介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2.        媒介融合的形式:
(1)所有权融合。大型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实现不同类型媒介之间新闻资源与内容共享。例如解放日报与文汇新民的合并,东方明珠百事通的合并,都是最近发生的媒介融合事件。(2)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合作共享。(3)结构性融合。这种融合同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雇用一个团队制作多媒体的新闻产品,能够在不同类型媒介平台上进行传播。腾讯新闻不仅仅在QQ平台、新闻网站推送,也会在腾讯微信平台等多个领域推送。(4)信息采集融合。当今的信息采集技术与传播技术完全能够保证新闻从业者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新闻记者不仅仅依赖于自己的采编队伍,还需要时时关注网络动态,许多重大新闻都是先发声于网络,例如最近的“王娜娜”被人顶替上大学事件,就是在新浪微博首先引起热议,而后各大媒体跟进。(5)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指记者和编辑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无论是新闻媒介还是其他各种宣传机构都需要依赖不同的媒介来实现自己信息的传达,央视新闻不仅仅要建立电视凭条,还有拥有超过4000万粉丝的微博平台以及强大的微信公众号。唯有如此才能够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舆论引导趋势。
3.        媒介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政治力量对媒介发展的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政治生态则是媒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是中国媒介融合得以试水并蓬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经济因素。商业利益对于媒体而言常常体现出不容低估的驱动作用,市场竞争于媒体具有无可回避的逼迫作用,受众的消费需求对媒体有着某种刺激作用。市场竞争、消费需求产生优胜劣汰的趋势,在近几年纸媒的低迷,电视媒体也面临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严重威胁,经济因素也必然刺激着媒介融合。
③技术因素。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高科技。它成为媒介融合这样一种媒介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手机媒体、移动终端的不断进化使得各种媒介形式实现的融合的可能性,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的功能都可以以新媒体的方式出现,新旧媒体的融合也给受众带来更丰富的媒介体验。其次,网络条件的改善,4G网络的出现也会媒介融合创造了必要的基础,移动型媒介消费称为重要生活方式。
4.        媒介融合的利弊:
有利一面:
①媒介融合可以弥补单一媒介的缺陷,实现更好的信息传播。网络媒体可以帮助传统的例如报纸杂志克服时空限制,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相关内容,反之,传统媒体的身后底蕴也可以帮助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为受众提供更加专业、深度的内容。同时,在新闻来源这一层次多种媒体也可以实现资源的相互转化、利用。
②媒介融合拓展了媒体的创新空间。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从业者可以在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上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例如澎湃新闻,在内容上集合了传统媒体的深度特点,在形式上也融入了新媒体的语言亲民、犀利的风格,选题上也更加广泛,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弊端:
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容易被稀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人员的全民化、全面化,对专业精神追求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可能不被重视,人们可能会陷入抢新闻、抢话题、强热度的盲目追求当中。
②盲目竞争、不正当竞争出现。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之间容易陷入混乱局面,竞争对手有的自己也想方设法要拥有,而不考虑自身特点。例如一些传统媒体盲目的进驻网络平台甚至电子商务平台,浪费资源而得不到成效。
(先理清思路,解释媒介融合是什么,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这个题目基本就全面了,还可以具体结合传媒来谈它的影响)

三、        评论(30分)(评论从现在开始就要多看,多看,多看!)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传播学原理写一篇评论。1000字左右。
先别急着给坠井男童家属扣“医闹”帽子


新闻业务869

业务课高分比较多,这也是交大一贯的风格,而且大家还会发现,整套题目和参考书直接联系的很少,近几年都是结合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形势出题。新闻业务本来也是如此,他考的不是理论,而更多的是你对新闻行业的采访、写作等有广泛的了解,对行业的发展变化有及时的跟进,就能够写出好的答案,如何做到?广泛的阅读量和对行业的时事关注!光依靠交大这点参考书是不够的,对于数据新闻、深度报道、新媒体报道、新媒体写作、机器人写作、媒介融合等,太多的新的东西需要你去做专题一样的了解,再结合书本的基础知识,你才能够做出优秀的业务答案。下面每一种题型我也做了给大家参考借鉴,还是强调最重要的两点,知识量和答题思路,跨专业的同学注意下题后的答题思路。评论我建议大家先多看,然后看看别人从话题引出到核心观点是一个什么结构,你可以首先学别人的文章结构,如何引出话题,如何引出观点,如何证明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己积累的好的文字、材料,一步步来,首先还是多看,多看,多看!

一、        名词解释(每题10分)(经常出参考书以外的)
1.数据新闻
对于数据新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卫报》记者Simon•Rogers在博客上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首次提出数据新闻,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编辑的地图,利用它来制作令人兴奋的互动图表,并将之称为数据新闻。与数据新闻相关的概念有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 CAR)、计算新闻以及精确新闻等。这里引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沈浩与罗晨两位老师在2016年对数据新闻的定义:“信息社会中一种新型新闻形态,立足于对新近发生的事件予以数据支持,或者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供报道的事实性信息。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依靠互联网技术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最后通过可视化的表达形式制作发布新闻,数据新闻力求在传统新闻要素基础上结合海量数据,提供更有公信力的新闻叙事。”数据新闻往往分为调查型数据新闻(investigative data journalism)”和“常规型数据新闻(generaldata journalism)两种模式。
2.解释性报道
3.电子媒介

二、        简答(每题15分)
(一)        新媒体条件下,记者的采访有哪些新方法?
1.        媒体新闻传播业在如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为了适应形势,新闻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努力在技能的全面性、采访的时效性、内容的趣味性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全力打造创新意识强、报道形式新的作品。以融媒体和移动性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当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发挥空间。
2.        4G手机让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再受到采访设备的限制。可充分利用4G通讯技术,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及时向台内回传或播报新闻现场情况。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就有许多专业记者以及非官方记者通过手机录像或者直播的方式进行新闻采访和现场的直播活动。
3.        新媒体条件下,新闻采访当中会出现更多地记者与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以外观众的互动,可以帮助记者提问以及深挖采访材料,给观众他们想得到的内容。在新媒体条件下,采访活动中可以经常通过微信摇一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让采访现场以外的观众加入到采访当中,进行相关提问,这就很好的丰富了采访线条。
4.        传统的采访模式费时费力,采访方式单一,常常因被采访人时间仓促,导致采访安排延期或取消,即使完成了采访,也往往效果不佳。新媒体时代,通过便利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记者可以随时将想提问的问题整理后发送给被采访人,被采访人可以抽出简短的间隙时间回答问题,十分方便作答并返回信息。如此的答题形式,脱离了传统的电视采访和电话采访必须具备的时间统一的硬性条件,实现了提问和回答的差时效果,灵活方便。
5.        随着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日益发达,相关资源内容变得便于获取,记者在采访前应当深入透彻的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了解被采访者的相关近况,以及围绕着采访内容,查看相关的事件背景、社会舆论和相关事例。提前准备好采访问题,以便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这题问的是采访方法的创新,可以先分析采访的过程,然后针对这个过程,结合新媒体去寻找采访的新方法。这里的答案基本是按照采访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采访的具体方式、采访的设备限制来回答的,时间允许还可以答采访中的反馈、采访中的观察等方面的新方法。)
(二)        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和社交媒体的新闻发布有哪些异同?
(三)        新闻媒体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考过)

三、        论述(每题25分)
如何防止网络诽谤?
1.        网络诽谤是指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系统)、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现代网络传播手段,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毁损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行为。由于互联网独有的开放性,一方面极大的提升了个人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言论缺乏完整的把关机制,出现良莠不齐、金石杂陈的现象,网络诽谤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2.        要有效的防止网络诽谤,首先需要提升网络参与者的素养,而在互联网当中,传授交互化、平等化明显,内容生产的参与过程开放,因此,每一位互联网的使用者都需要提升自身法律素养与道德素养,明确网络诽谤的法律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同时也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净化互联网环境完善自身,不发布、不传递网络谣言等。
3.        防止网络诽谤还需要网络服务提供的中介者承担好把关角色,提高把关意识。因为互联网言论具有匿名性和难以溯源性,网络服务提供的中介就需要严格把控身份验证以及网络行为追踪,在出现诽谤行为时能够及时溯源。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通过验证码或者手机验证的方式对新注册用户进行把关或者对频繁发布信息的用户进行验证和限制等,再比如在显要位置对网络诽谤行为的宣传警示等。
4.        防止网络诽谤行为还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网络行为管理制度和法律,明确网络诽谤行为的界定和惩罚,例如上述所说的第三方平台监管问题是否也需要对网络诽谤行为负责等,在出现网络诽谤行为时能够及时追责,做出相关惩罚,维护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例如美国《通讯端正法》若适用中国则可以适当引入,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只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诽谤罪才可以作为公诉案件由公诉机关提起诉讼,那么是否可以明确“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标准?这都是在法律上可以思考与完善的方向。
5.        防止网络诽谤行为还需要大力宣传科学的网上传播观。网上传播观,即是社会成员对待网上传播活动及其行为后果的态度和思想,它是属于意识范畴的内容。科学的网上传播观,它可以帮助网上传播主体自觉地遵守网上传播道德规范,减少不良传播行为如网络诽谤的发生,指导网上传播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为网上传播事业做出有益的贡献。
6.        防止网络诽谤行为还需要建立预防和阻止网上传播失德行为发生的预警机制。一个完善的网上传播管理体系,它应该具有预防和阻止网上传播失德行为如网络诽谤发生的预警功能。首先,在技术上对网上传播者的身份和权限作相应的限制,要做到网上传播的各责任主体与其网上传播行为具有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尽量防止网上传播者以“隐身”或匿名的身份发布和传播信息。另外,在传播权限和准入上也应作一些相应的规定,把网上传播者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配以相应的传播权限和准入权限,防止网上传播身份和权限混乱。其次,监测网上的传播行为,尽早发现网上传播的失德苗头,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对网上传播的失德行为倾向做出警告。
7.        防止网络诽谤行为还需要建立网络传播规范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监督执行机构。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为其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成立相应的行业管理协会,如计算机网络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当然,政府机构也可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如网络文明办公室、新闻传播管理道德办公室等。
(这题的答题思路是先解释网络诽谤是什么,在简单介绍现在发生网络诽谤的环境。正式开始论述如何防止网络诽谤则可以从网络行为中的传者、受者、渠道(平台)、政府、相关机构、法律、道德等方面进行叙述。)

四、评论写作(50分)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评论,1500字左右。
中青报:高校替课风行竟成产业链

以上的内容也仅供大家参考,先给18要来交大的朋友们加油!


新祥旭—考研辅导班第一品牌!!

办公电话:13371627150

咨询QQ:268-1500-298 (空间有相册 可以看下机构学习环境及学员上课照片)

手机+微信咨询:133-7162-7150(新祥旭丁老师)

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长远天地大厦B1座5层505

乘车路线: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下C口出北行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