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系统的对清华大学建筑学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介绍、建筑学学硕与专硕区别、课程设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考研科目介绍,建筑学考研参考书目及清华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新祥旭考研聂老师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
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介绍
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创办于1946年10月;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2001年,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2003年成立景观学系。目前,建筑学院设有4个系,即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
截至2016年9月,建筑学院学生总数为1140人,其中本科生673人、研究生312人、博士生290人,其中国际学生84人;在职教职工总数为124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57人,在海外取得最高学位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15%;另有兼职教授1人,双聘教授3人,客座教授2人,专职研究人员64人,博士后44人。
七十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作为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2011年教育部调整学科目录,将原建筑学一级学科调整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在2012年的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再次获得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
在2015、2016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名列第八,在国际评估中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高水平”(High Standing in the World)。
二、建筑学学术硕士与建筑学专业硕士区别
区别 |
建筑学学硕 |
建筑学专硕 |
|
培养目标 |
建筑学(学术型)硕士以培养建筑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位获得者应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发展趋势,掌握建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具备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研究、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研究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有潜力成为本专业领域优秀的建筑师、科学研究人员、教学和高级管理人员。 |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建筑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以培养建筑学领域具有职业背景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建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的建筑设计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与职业素养,具备从事建筑设计、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以及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有潜力成为本专业领域优秀的建筑师和高级管理人员。 |
|
培养方式 |
1. 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 2.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争取取得创造性成果,完成学术型学位论文。 3. 结合论文选题特点,并征得导师同意后可选择设计专题性学位论文模式。 |
1. 采用学校与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模式,专业实践基地由建筑学相关行业企业或研究机构组成。 2. 以综合性建筑设计专题及其设计专题型论文作为硕士毕业主要成果。 3. 实行校内导师与联合培养单位校外导师共同监督下的导师负责制。 |
|
学习年限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年,特殊情况可延至3年。 1. 第一学年在清华大学完成课程学习; 2. 第二学年进入联合培养阶段,并按照教学计划保证8-16周的校外实践基地学习。 |
|
课程设置 |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完成公共必修学分、学科专业学位学分和学科规定的各项培养环节与要求,获得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5学分),设计专题型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培养并入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的具体课程安排,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讨论确定。 |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完成公共必修课程、专业理论和设计专题课程等学分,以及学科规定的其它各项培养环节与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考试不少于25学分)。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的具体课程安排由导师或导师组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讨论确定。 |
|
考试科目 |
初试 |
初试 |
|
建筑历史与理论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241 德语 或 242 法语③642 建筑历史④514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6 小时)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③355 建筑学基础④511 建筑设计(6 小时) |
|
建筑技术科学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241 德语 或 242 法语③301 数学一 或 642 建筑历史④511 建筑设计(6 小时) 或 802 建筑物理 |
三、近三年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
建筑学学术硕士近三年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 |
||||||||
年份 |
政治 |
外语 |
专业课一 |
专业课二 |
总分 |
复试 |
录取 |
推免 |
2018 |
50 |
50 |
90 |
90 |
350 |
N |
0 |
0+4 |
2017 |
50 |
50 |
90 |
90 |
370 |
N |
3 |
1+4 |
2016 |
50 |
50 |
90 |
90 |
380 |
N |
1 |
8+6 |
注:以上推免数据仅包含本校推免+外校推免生,不包含直博生及其他名额;N:未作统计。
建筑学专业硕士近三年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 |
||||||||
年份 |
政治 |
外语 |
专业课一 |
专业课二 |
总分 |
复试 |
录取 |
推免 |
2018 |
50 |
50 |
90 |
90 |
380 |
11 |
7 |
6+24 |
2017 |
50 |
50 |
90 |
90 |
380 |
4 |
2 |
0+23 |
2016 |
50 |
50 |
90 |
90 |
380 |
N |
5 |
0+26 |
注:以上推免数据仅包含本校推免+外校推免生,不包含直博生及其他名额;N:未作统计。
四、清华大学建筑学参考书目
清华大学相比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基础(理论)主要考察建筑史,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所以一般参考书有以下: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外国古代建筑史》-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
另外附带课外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图说》,以及清华大学老师编写的属,如陈志华、吴焕加、王贵祥等老师。除此之后还需读读王贵祥老师、吴焕加老师、吕舟老师的论文等。
五、清华大学建筑学备考经验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主要学习基础参考书:<<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罗小未(清华大学教授)以及<<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以前的),要求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建筑学本科水平。开始学习快速设计的技巧。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罗小未(清华大学教授)以及<<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以前的),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本专业考生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练习快速设计的基本功,掌握快速设计的要领。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罗小未(清华大学教授)以及<<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以前的),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同时多练习快题设计,提高自己快速设计的能力。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