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社会学研究方法大纲重点笔记(王思斌)续

【新祥旭考研私塾】 / 2018-09-20

 社会学研究方法大纲重点笔记(王思斌)续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1.☆社会分化: 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 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从同质性向异质性变化的过程, 社会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差异的现象。

 

 2.☆社会分化的类型: (1)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①水平分化:并非不平等的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社会分工和生活多样化 ②垂直分化: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体现社会张力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①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 们就有了社会差别。如性别、年龄等 ②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使他们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如职业

 

 3.☆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①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 为前提。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②有相同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这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③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 异,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无法调和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 ⑤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 消亡的基础

 

 4.☆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标准: (1)新中间阶级 (2)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5.等级、身份、与种姓 (1)等级制度: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于居民等级划分固定下来的制 度。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上下级关系。 (2)身份制度: 身份:①一定情境中对角色所做的区别,出现在社会互动中 ②人们对社会结构中某一位置的评价,是关于社会声望和社会名誉的评价。 身份制度: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使之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规定了不 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权利,而且一般难以改变。 (3)种姓制度:完全取决于出身,先天的。 6.社会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 位的社会群体。阶层与阶级不同,虽然也是一种不平等关系,但不存在剥削与压迫。

 

 7.★社会分层: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8.★社会分层的理论: (1)社会分层理论(韦伯) :财富—经济标准、权利—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三个标准相互联系,又可以各自独立作为判断标准 深远影响:多元的分层标准,延续的定量标准,注重主观评价 (2)其他分层理论:①多元分层论(索罗金) :职业、经济、政治 ②分层理论(伦斯基):历史发展角度 (3)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①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划分的根本特点 ②社会分层并不一定都是阶级分层 ③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分层不是永恒的 ④必然导致阶级冲突 

 

9.社会分层的方法: (1)客观法:是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观标准对,分层次划分的方法 (2)主观法:是由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归类,指出自己所属阶层的方 法。目的在于测量人们的阶层归属意识,即测量他们的阶层认同情况 ①自我评价法:由社会意识和社会态度决定 ②他人评价法:根据别人的意见来评定团体和个人地位 优点:①简便易行②适合人们的分层态度和分层意识 缺点:①有较大的偏差②回答者的主观与客观情况有所偏差 (3)声望法:是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 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方法

 

 10.★社会分层的标准: ①综合指标法:常用的是社会经济指标,它是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 职业地位,计算其综合值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 ②职业分层法(职业评价法):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 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 

 

11.地位一致: 一些群体或者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位置排列顺序大体一致。 科学家、 教授在经济、 教育、 声望等方面都有较高地位; 而拾荒者失业者在这些方面地位较低。 地位相悖:一些群体或者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位置排列完全相反。

 

12.★社会分层的功能: (1)功能论: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分层在整体系统当中是客观存在的,各个分层分 别承担一定功能保证社会有机体稳定和生存,分层在维持社会方面具有某些有益的功 能。但是,社会分层不能向人们提供平等地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机会。 ①分层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职业结构 (2)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层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集团的价值标准 的表现,这种分层包含着不平等,阻碍社会正常发挥功能。 马克思最先阐述了社会冲突思想,达伦多夫也反对功能学派的思想 ①严重限制了社会非特权阶层的发展,阻碍了社会智力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②保守的维持现状的功能,用力量来稳定不平等 ③分层导致社会冲突与紊乱 

 

13.社会分层的作用: (1)积极作用:①通过差别分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形成了一种社会发展的竞争机制 (2)消极作用:①分层导致了不平等,进一步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产生和存在,引发 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②社会差别与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犯罪 

 

14.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 ①社会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②社会阶层研究是阶级分析的补充 ③在非阶级社会里,阶层分析是是认识社会的 

 

15.社会分层机制与社会平等问题 (1)社会分层的机制:合理的机制导致的社会分层是可以接受和必要的。观点认为: 那种建立在出身等先赋地位之上的地位获得或者社会分层制度是不合理的,现代社会 需要自治性的社会分层制度。于是我们需要机会平等。 (2)适度不平等:由于社会分层以不平等为基础,而过度不平等会造成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适度不平等。所谓适度不平等就是指:建立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社会认可的 不平等,并且可以有对过分不平等的补偿机制。 (3)理想的社会结构:极富和极贫都较少,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

 

 16.★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也就是社会 地位的变动。判断是否属于社会流动关键在于当事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取或占有他所期 望的资源的机会是否发生变化 

 

17.★社会流动的类型: (1)按流动的方向: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 地位的变动。垂直流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水平流动也叫横向流动,它是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2)按主体的特征: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群体流动就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3)按参照基点: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代际流动是指子代相对于父代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18.社会流动的模式 ①开放式流动:指社会成员在各社会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②封闭式流动:成员职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 ③混合式流动:既有开放式,又有封闭式的流动模式。 

 

19.精英的流动 (1)精英: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的成员。 (2)精英循环理论——帕雷托(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 ①精英分为在统治阶级中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 ②只有在具有理想社会流动和完美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才智相连。 ③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变的表征,这种情况下要求精英循环:非上 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成精英任务替代老精英。 ④统治地位中的精英如果拒绝来自大众的才华成分,会造成精英循环受阻。造成衰败 或颠覆。 

 

20.★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①社会结构的性质: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③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④家庭背景,文化资本 ⑤社会网络资源 21.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传统社会: ①分层结构:士、农、工、商 ②阶级结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③社会流动:规模小,社会结构具有 “超稳定结构”特征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①分层结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这四大阶层 ②阶级结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③社会流动:规模小,社会结构比较稳定 (3)改革开放以来: ①分层结构:复杂化 ②阶级结构:淡化 ③社会流动:职业流动频繁,社会分化加剧 ④分层结构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A.原来的以政治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在一定范围内依 然存在,同时在较大范围内经济分层变得越来越重要 B.原来的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这种分化甚至是十分剧烈的 C.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22.中国的精英流动:精英循环理论与精英再生产理论。

 

 

第八章 社区

 

 

1.★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社区的构成:①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②一定的地域界限 ③共同的社会生活 ④社区文化 ⑤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社区的类型:①按功能分:经济型、行政型、文化型、宗教型 ②按规模分:巨型、中型、微型 ③按形成方式分:自然、法定 ④按综合标准分:农村、城市 ⑤虚拟社区

 

 4.★社区研究的角度: ①人文区位学 也叫人类生态学,是借用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极其相互依赖 关系的理论 ②文化人类学 也称社会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和文化差异与类型的学科 ③社会系统理论 把社区做为社区人员(个体、群体、机构)相互作用的系统,认为社区的日常生活总 是通过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的,各种社会关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各种组织 与制度,并成为社区的要素

 

 5.★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以农业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特征:①生存基础是农耕 ②以村落为单位聚居③居民的生活自给性强、简朴、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 (2)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 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特征:①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②城市居民异质性高 ③交往中感情基础薄弱 ④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6.★城市社区建设: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不仅指物质和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指增强社会内聚力,使社区 更具有他应有的特征的过程。 (1)原因:城市社区本质特征的弱化和缺失,生活共同体特征缺失 (2)意义:①核心内容是社区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活服务 ②关注居民对社区的忍痛、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③应该以人为本,使社区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具有生活共同体的特征 

 

7.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这两类人们生存的空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依存关系 包括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 

 

8.二元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二 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9.☆城市化: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由农村生活方式变为城市 生活方式的过程。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衡量某一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标准是: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实现方式: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10.☆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 “推拉理论” :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并希望往外转移,城市因工业发展而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 ②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城乡差别 ④城市的中心作用 

 

11. 城市化的进程: 1)发达国家:开始早、水平高、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2)发展中国家: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②大城市迅速增加 ③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城市化: 1)特点:①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滞后 ②城市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③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2)当前我国城市化战略: 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农村发展策略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全面改革户籍制度,就地生活方式城市化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社会学考研联盟、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联盟。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